气功基础知识

2015-03-14 16:19:45  科普之窗

气功名词的由来与发展演变
2005-04-10 10:15:29 张天戈

关于气功一词的由来及其发展演变,写一点我所知道和经历过的事情,供大家参考。
气功的历史可以上溯五千年以上或更久远,它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古代人把这种锻炼方法不叫气功,而称之为导引、按跷、吐纳等。如《黄帝内经•素问》记载: “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以避寒,阴居以避暑。”以动静两种方式抵御寒暑和养生疗病。《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 塞,不行其原,民气郁于而滞著,骨瑟缩而不达,作舞以宣导之。”说明古代的气功、导引、舞蹈、体育并未分科。
《黄帝内经》记载:“中央者,地平以湿,地所有生万物也众,民杂食而不劳,其病多萎厥寒热,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从中央出也。”说明气功发源于中 原的黄河流域。由于考古学的发展,许多气功文物相继发现,如青海省大通县出土仰韶时期的舞彩纹陶盆,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导引图,还有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 等,都是珍贵的气功文物。
文献所见到的气功一词,最早是晋代道士许逊写的《净明宗教录》,其中有气功阐微一词。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少林秘诀》和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武术汇宗》中都提到气功一词,但指的都是武术锻炼方法。在1929年张学良将军为张庆霖编著的《练气行功秘诀》写的序文也提到:“气功大而御敌兴邦,小 而强身健体,养生医病……”1934年杭州祥林医院出版的董浩著《肺痨病特殊疗法•气功疗法》和1938年上海出版的公溥气功治疗院的《气功治验录》两书 中,气功一词开始与医疗保健联系在一起,由于是内部印刷,影响极小。这时的气功以调息、调意和站桩为主。
1950年以后,在河北省保定市,1953年在河北省唐山市,临床试验的功法也曾用过“气工”、“内养功”这个词。刘渡舟先生传下来的练功方法主要是静 功,以静养为主,就用了内养功这个名称。在唐山临床实验中,由于疗效卓著而上报省政府、中央卫生部。上报材料时,必须有一个可用的名称,当时,由河北省卫 生厅副厅长段慧轩(后任厅长)、中医专家黄月庭等研究确定,这种能治疗疾病的功法叫气功,并称其为气功疗法,因为它与医疗保健有密切关系,以便区别于武术 气功、江湖气功。可以说是借用了武术基本功的“气功”一词。
气功疗法是否指的是内养功一个功法?不是。我所知道的内情比较简单,1956年参加唐山气功疗法试验的一些同志,如刘贵珍、王树彬、刘渡舟、程忠录、王万 岚等,还有参与实验的几位老疗养员,在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工作时,都介绍了在实验期间也配合其他功法。比如,床上十六段锦、松静功、强壮功、站桩等。只是把 床上十六段锦加以改革,增加了几节动作并改名“保健功”。所以,气功疗法包括了几个有效的配合功法,而其中内养功是主要功法。1957年,《气功疗法实 践》公开出版时,书里面就包含着这几个功法的操作。
当时,考虑到气功一词虽不见《词典》、《辞源》、《辞海》里,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是一个口头传用的大众词汇。另一个原因是,能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以锻炼 呼吸为主,兼而有调身、调心内容,而且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呼吸方法,所以就用气功疗法名称了。至于理论解释是在以后的探索中,依据中医理论而来。后来形成 的气功热潮中,人们附会了一些气功理论,或从不同角度推论了一些气功理论,把气功复杂化了。尽管如此,对气功锻炼方法本身不会有何影响。
在唐山实验期间,对四种疾病,如溃疡病、肺结核、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疗效显著。我们习惯称其为“四大疾病”。当时的功法是内养功、强壮功、松静功、保健功(床上十六段锦)、五禽戏等。
刘贵珍认为气功的“气”包含了元气、经气和自然之气,也包含了呼吸之气。气功之“功”不仅包含了练功的功夫,也包含了通过练功所增强的各脏腑功能。 1955年12月,经卫生部鉴定承认了气功疗法的疗效并给予了奖励,继而在全国推广。所以,我认为气功疗法的命名是政府行为,是经过专家研究、鉴定、审核 后推向全国的。
1957年,刘贵珍著《气功疗法实践》一书出版后,对国内外影响较大,使中国传统医疗保健方法获得了新生并走向现代医学科学领域。因此,1980年以后出 版的《体育辞典》、《词海》198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气功辞典》、1995年的《简明中医辞典》和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中医辞典》中都 收入了气功词条,说明气功一词来源于中医文化、体育健身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医疗保健方法。
改革开放以后,气功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气功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大,气功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得到发扬光大。(张天戈)
健身气功习练的基本原则(一)
2005-03-01 11:05:22 中国健身气功协会
学练气功的过程,是人体生命运动状态向优化、有序的方向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转化的快慢,不仅取决于对功法掌握的情况,还取决于气功习练的方式方法。为了 让广大健身气功习练者更好地获得健身效果,“练功广场”栏目从本期开始,系列介绍天津理工大学郭善儒教授撰写的健身气功习练的5项基本原则:松静自然、动 静相蒹、养练结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飨读者。—编者
健身气功习练的基本原则(1)
天津理工大学教授 郭善儒
松 静 自 然
“松”,是指“身”而言,“静”,是指“心”而言。“自然”是针对练功的各个环节提出来的,姿势、呼吸、意守、心情和精神状态都要舒展、自然。松静自然不仅是确保练功取得功效的重要法则,而且也是防止练功出偏的重要保障。
一、关于松静
(一)身心放松的重要意义
身心放松是习练气功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现代心理医学中用于防治因情绪紧张而产生一系列心身疾病的有效方法。
所谓放松,就是在保持稳定姿势的情况下,或在缓慢的动作过程中,习练者运用自我调节的方法,使全身上下、左右、表里的皮肤、肌肉、关节,以至脏腑和大脑等 部位都处于松弛状态。身心放松,一方面有利于机体内气血的自然循环,减少机体的负担和能量消耗,降低基础代谢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机体的兴奋程度,减少 内、外环境对大脑皮层的干扰,有利于诱导大脑入静,能加速进入自我调整的气功态。
放松不仅有助于身体的健美,而且对心理状态的调整也有良好的作用。一个人的面部表情经常处于慈善、和蔼和面带微笑的喜悦状态,他的内心世界必然也是善良、 豁达、平静的。心理的平和,必然引起生理功能向健康方向转化。相反,表情紧张的状态,将导致身体状态的恶化。气功修炼中的放松就是建立在身心相互影响的基 础上。
(二)放松训练的关键
1.放掉心中牵挂的事情
我们在练功前,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求练功者既要把长期积累的不放心的事情放下,又要把当前牵挂的事情放下。也就是说,心要平和,要松弛。不过,要做到 这一点并不容易,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做到。健身气功要求习练者既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要注意道德的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
2.学会由“身”入“心”的放松
根据身心相互影响的道理,一般放松应由身体开始,从而转入“心”的放松。也就是说,形体的放松为心态的平和创造了条件。身体放松是指皮肉骨骼都要放松,不能僵直,不能绷劲。只有这样,才能为“心”的放松创造条件。
3.只有心的放松才能达到入静的目的
古人生活的模式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且由于交通不便,人际关系简单,物欲较少,调和“一心”较容易。现代人则不同,每天除了处理许多繁杂的事务外,还要 接受很多新观念、新思想、新信息。生活上的物欲刺激也随处可见,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诱惑。激烈的竞争、快速的工作节奏,使人们经常处于紧张、浮躁、疲 惫不堪的情绪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要入静就非常困难了。为此,要依照“调心之法,首重自然”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经常保持愉悦、祥和、知足的心 态。在练功实践中逐步剔除外部因素的干扰,使自己的心态逐渐回归到无私、无欲、豁达、开朗的境界。
4.借助形体训练使意念获得放松
如果一时难以实现“心”的放松,可以借助形体在紧张和放松的反复训练中,体验“松”的感觉,学会放松。这个放松的感觉需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找到。如果你找 到了令人惬意的“松感”,就可以用意念使全身放松下来。也可以用心理暗示的办法使自己的身体由上到下松弛下来,还可以反复默念一些有益于放松的词语,如: “吸气”、 “静”、“呼气”、 “松”等。这种方法运用熟练后,会有效地帮助练功者快速入静。
5.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身心放松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祥和的心境,保持正确的姿势,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是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可使人体在紧张中求得放松。常言道:“形正则气顺体松。”
二、关于自然
(一)“自然”的内涵
自然之本反映了宇宙万物之规律,“自然”是贯彻在气功习练全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又是影响气功习练的重要因素。所以,自古以来的思想家,都对自然法则作 过深刻的阐述。《老子》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法。又说: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视,就在于“道”和“德”对万物生长繁殖 都不予干涉,而是顺其自然。庄子继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主张无条件地与自然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自然为本”不仅蕴涵着深层次的道理,而且还道出了顺其自然的修炼法则。
(二)“自然”体现出一招一式的匀、细、绵、长
在习练气功过程中,无论行、走、坐、卧或站立,都要做到自然舒适不拿劲。如放松时要面带微笑,做动作时要求动作圆匀、缓慢,这是一种松静自然的状态。又如 运用意念时,要似有似无,绵绵若存,呼吸也要自然平顺,做到匀、细、绵、长。所以“自然”是获得较好的练功成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顺应自然规律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气功讲求人与自然界二者的和谐统一,充分利用一切自然条件主动锻炼,而不损害心态平衡和生态平衡。我们知道,世间万物生长都顺应四时阴阳。《黄帝内经》详 尽地阐述了顺应自然以养生的观点,揭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道理。这是因为,春夏阳气渐盛至大盛,是为秋冬的收藏做准备;秋冬阴气渐盛至大盛,是为 春夏的生长做准备。故习练气功,身心要顺应四季自然的规律和变化。(未完待续)(责任编辑 穆正军 )
健身气功习练的基本原则(二)
2005-02-24 02:47:45 中国健身气功协会
健身气功习练基本原则(2)
动静相兼是指“动”与“静”的有机结合,这里的“动”是指“动功”,“静”指的是“静功”。“动功”和“静功”是各有特点且之间又有密切联系的两类气功健身方法。
“静功”在二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的论述,这是对静功 方法的具体描述。静功功法的类型归纳起来有吐纳、行气、打坐、禅定、炼丹、静坐等。静功的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外静内动,强调意和气的训练。即是说,身 体的外部形态表现为安静不动,而体内的气血在意念的驱使下按一定的规则有序地运行着,故古有“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说法。
“动功”是指有形体运动的功法。动功多是外动而内静,动中求静,故曰:“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人的动作千变万化,因此,自古以来的动功功法很多。
在习练气功时,强调动静结合。这是因为,从人体生命整体观来看,人的生命运动应遵循精神和肉体的统一整体的生命运动规律。具体讲,人体是“形”“气” “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体。在生命运动中,“形”“气”“神”各有所司。故“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之处其位,守其脏,而不得相干也。故形非其所安而 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也就是说,养生之要在于“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浮沉 俯仰”(《道原训》)。就“形”“气”“神”而言,动功和静功在习练功效上各有所侧重。故我们倡导动静相兼,以实现生命运动整体优化的目的。
动静相兼,要根据习练者的体质、精神状态和练功的不同阶段,灵活地调整动功和静功的比重。有的人应以动功为主,有的人应以静功为主。就是对同一个人来讲, 在不同的练功阶段,有时侧重于动功,有时则应侧重于静功。究竟怎样选择,一方面靠老师指导,另一方面靠自己的体验进行调整。
练养结合
练养结合,是指练功和自我调养结合起来。练功对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然而,只顾练功,不注意调养,就违背了练养结合的原则,也就达不到预期的健身效果。两者必须密切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一、关于练功
关于练功,应明白练功的目的、练功的方法以及与练功相关的问题。
第一,功法选择。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功法很多,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功法。如静功,可取用站式、坐式和卧式。对于身体强壮者,可选择站桩。站桩体力消 耗大,气机发动快。站桩又有直立站桩和曲膝站桩两种,要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采用直立还是曲膝站桩。身体弱的习练者,可以选择坐式,坐式又分端坐、盘坐(散 盘、单盘、双盘)。对于腿脚较硬的老年人,可先从端坐练起,待上身姿势已掌握好,再进入散盘或其它盘坐姿势;对于体力尚好,腿脚还能坚持单盘的习练者,可 从单盘开始,慢慢过度到双盘;对于站立或坐着不方便的人,可取用卧式。各种择功方法不是绝对的,关键要依据个人的情况。对于年轻人来讲,还是从曲膝站桩或 双盘开始进行严格训练为好。
第二,功法的强度选择。尤其动功,要根据体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不要超强度习练,否则影响健康。
第三,时间长短的选择。对于体力差的人,适宜选择时间不长的功法。
第四,练功环境的选择。选择好的练功环境,不仅有利于入静,而且有利于气机发动,功效显现快。练功环境应选择在地势平坦、空气清新、绿荫草坪等环境幽静的地方。切忌在人烟喧闹、河岸湖边、楼顶阳台、风口山坡等地练功。
二 、关于调养
关于调养,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方法。养生一词,原是广义的,养生又称摄生,乃养护保养性命,以达长寿的意思。
自古以来,因不知护养或护养不当而伤身的事例很多,故从老子、庄子起,均反复阐述养生之旨。史载,古代寿星彭祖认为 “致寿之道无它,第莫伤之而已”,指出 “忧愁悲哀伤人,寒暖失常伤人,喜乐过度伤人,愤怒不解伤人,远思强记伤人,汲汲所愿伤人,阴阳不顺伤人”七个伤身的因素。晋朝葛洪云提出了“养生以不伤 为本”的养生原则。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即“物极必反”。养生也是一样,也以“适度”为尺度。如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饮食五味的适度,体力房事的适度,这些看起来普通,但十分重要,而做到又是十分不易。
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是说正常的精神情志变化(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之常情,如果这七情过度(突然地、剧烈地、长期地)就能损伤五脏,造成疾病,甚至暴亡。
饮食五味的适度,是说注意饮食,人体虽因饮食五味以生,但如过量过偏,亦可因饮食五味以损。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 通天论》)。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饮食过量可以致病,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二是过于偏嗜(食物种类及五味的偏嗜)也能致病。另外,饮食过冷过热也不适 宜,要做到“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提倡“饮食有节”,主张“寒温适中”,反对“以酒为浆”。
体力房事的适度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活动及体力劳动适度。二是房事要适度。《黄帝内经》示人“形劳而不倦”,“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认为“久视伤 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东汉华佗曾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要贯彻动静结 合与适度的原则。房事的适度为历来养生家和医家所重视。精者身之本,要保养肾精,反对“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房事过度会造成肝、 脾、肾三脏的亏损,易致痿、厥、血枯等重症。房事适度不是让人“绝欲”,而是“节阴阳而调刚柔”,要“顺应自然”,切莫纵欲。
总之,无论精神情志、饮食五味,还是体力房事的过度都能致病。从养生讲,重在适度和调节,即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懂得“凡物之用极皆自伤也”的道理。 这是因为,各种内在或外界的因素突然地、剧烈地、长期地作用(诸如过度、不节、偏嗜、妄为、放纵、强力、长期不止等),使机体本来的生理机能超越正常范围 的活动,或过度消耗,都能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出现病理现象。
练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准,为此练功不仅要得法,而且要注意习练的强度和调养运用。把养练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促进气功习练的效果。
三、顺应自然保养生机
顺应自然以养生,有两个含义:一是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的意思,即所谓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因时之序”,“顺四时适寒温”。这是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人们必须自觉顺应。二是指顺乎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状态以养生。这就告 诉练功者,练功时,应注意四时环境的变化。
关于顺应自然要有正确的认识,即有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两种。为说明问题,以人体适应外部环境温度变化为例。被动适应是指练功者的情态被动的适应自然界冷暖 的变化而增减衣服,主动适应是通过自身御寒机能的提高来抗寒,当天冷了,就主动调动机体去适应寒冷的天气,而不是靠增加衣服。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是完全不 同的两种方法,给人体带来不同的两种生命状态。我们倡导主动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这是能较快地将人体引导到生命运动素质优化的良性状态。被动适应和主动适 应都是为了保养生机,只是方法和效果不同而已。作者:天津理工大学教授 郭善儒(责任编辑 穆正军)
健身气功“三调”的中医原理(上)
2004-09-18 03:52:14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生命存在的条件,不但要求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也要求与外环境保持和谐与统一。但是外界环境又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为了维持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以及 生命活动的秩序,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不断地交换信息、能量与物质,这就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事实上这是在变化中求稳定,是维持动态平衡,表现出 的生命的另一个特征——周期性节律。生命过程的这两个基本特征又是同一的,正是在调节新陈代谢同化与异化作用平衡的过程中,才表现出生命的节律。生命本身 的调节机能是生命固有的本质属性——主动性,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则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完善,气功的基本原理就在于此,即主动地自我调节与控制,维持人体生命运 动的动态平衡。
传统中医理论是用阴阳五行来说明这一原理的,这是关于宇宙物质运动形式的一种假说。认为大至天体的运行,小至微观粒子的运动,基本上都是有节律地旋转或振 荡。人与环境这个巨系统的动态变化虽然十分复杂,但其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有节奏地周期性变化,现代时间生物学把这种生命的节律形象化地称为生物钟。阴阳升降 和五行生克所描述的也正是这样一些周期性变化的现象,这是一种抓住系统动态特征的简化方法,也是一种科学方法。
现代社会生活往往使人们精神活动过多而体力活动过少,睡眠不足、运动不足、营养过剩是不健康生活方式三个突出的问题,使许多人处于阴虚阳亢或阴阳两虚的亚 健康状态。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因此气功功法多从外动内静着手,动中求静,紧中求松,这是某些动功的特点。即使静功也并非绝对的静,而 是外静内动,静极生动,如此才能调整阴阳于相对平衡之中。
一、关于调心
(一)调心可调节阴阳平衡
调心是气功锻炼的中心环节,其基本要求是入静。首先是保护人体的“君主”——心神,避免外界纷扰,于是神清气爽,身体安康。意守这种意念活动的本质特征在 于轻松的专一,不要求对指向的事物产生明晰的认识,所谓“似守非守”。所谓“元神主事,识神退位”,就是在入静条件下,让人体自动调节系统不受干扰地发挥 作用。练气功是以最少的消耗,从外界获得最多的物质和能量,可保养阴精。现代科学实验表明,意守部位的皮肤温度升高,皮肤电位上升,微循环改善。意守头部 时,血压上升,意守足部,则血压下降。美国学者杰克生发现,当受过放松训练的人幻想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充气时,肌电图显示肱二头肌有动作电位,只是比真 正动作时幅度小,次数少而已。这说明意守、入静可以主动地调节血液分配,调动某些机能,达到调整平衡的目的。所以调心可调节阴阳平衡,调畅气血运行,调整 脏腑功能。实验和事实证明,人的意念活动也能间接支配植物神经系统管理的内脏活动,通过意守、入静这种“反身注意”和心理暗示,可调节许多生理功能。意 守、观想确能调和阴阳,如阳盛宜意守水与寒的意境,阴盛则存想火热的意境。意守在下的“阴窍”(俞穴)可以潜阳;意守在上的“阳窍”可以升阳;意守阳经可 以助阳,意守阴经可以益阴。一般地说,动的意守属阳,静的意守属阴;守外景可以退火,守内景可以温养。例如高血压者意守涌泉,低血压者意守百会;阳虚者存 想太阳或大火等温暖意境,如“采日精法”;阴虚者反之,如“吸月华法”。
练功的意守和入静对脑电图有明显的影响,有十年以上练功史者,其练功中的脑电图明显不同于对照组。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气功调心使感觉、知觉、记忆等许多 心理活动有改善,如对动作灵活性、动作速度、思维灵活性、敏捷性、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自制力、情绪稳定性、意志坚强性等指标,都有良好的影响,练功 时间越长,影响越大。总之,气功态是一种特殊的整合功能态,是机体处于有序化程度更高的状态。练功能改善人的心理品质,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当进入气功态 时,会出现气功快感,使人长久保持平静而愉快的心情,这是健康心理状态的主要标志。
气功可能开发潜能。气功锻炼的“入静”就是倾听右脑的声音,而“意守”则是锻炼注意力集中与分配的方法。气功的“观想”就是锻炼想象力的一般方法。大脑就 是最大的谜,有的学者估计,人脑有100~140亿个神经元,积极参与思维活动的不过十几亿,90%左右的神经元没有开发利用。气功应当为促进人类进化、 提高人类素质服务。
总之,就是要运用注意力和想象力两方面的功能。从内外来说,“内守”则人体之腧穴、经络、肢体、内脏皆可意守,所谓“专其一处,可止念”。最常用的是意守 “丹田”,一般指脐下小腹的下丹田,可使元气归根,故有交通心肾、培补元气的作用。经常练习三、五遍,久之皮毛润泽、耳目精明、能食强健、百病皆去。默念 字句,意会对身心健康有益的词句,也是一种有力的刺激,即所谓“第二信号系统”。这属于自我暗示性意守,内容是很丰富的,无论内、外、动、静,都可随症选 择,如默念放松、快乐、温暖、冰凉、沉重、有力、容光焕发等等。静的意守,无论内、外,对过度疲劳,有阴虚阳亢表现的人比较适宜。入静的佳境并非高不可 攀,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定能“功到自然成”。
(二)调心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调心的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行为符合养生之道,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谓“定静生慧”,产生“顿悟”,对体内外事物了了分明。提高了认识能力,就能控制自己 的行为符合养生之道。就气功养生的规律来说,概括起来就是心理、饮食、动静三大平衡,一句话:“能中和者,必久寿也”。WHO的维多利亚宣言与我们祖先的 观点不谋而合。所谓FUN生活方式即:
F-运动:5分钟预备,20分钟运动,5分钟整理;每周3~5次。标准:运动后,P(脉搏)=170/分-年龄。
U-和谐:家庭和睦,亲密无间;亲情友情,多多交流,关怀理解。
N-营养:简朴平衡,绿色多样。
健身气功“三调”的中医原理(下)
2004-11-06 01:16:58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二、关于调息
胸式呼吸是利用肋间肌运动进行的呼吸,所以胸廓起伏,称为后天呼吸,有升气作用。腹式呼吸是利用膈肌运动进行的呼吸,所以腹部起伏,称为先天呼吸,有内脏 按摩作用和降气作用。胸腹式呼吸同用,称为完全呼吸或混合式呼吸,肺活量最大。吸气时腹肌收缩,为逆腹式呼吸,也有内脏按摩作用和升气作用。呼气时腹肌收 缩,为顺腹式呼吸,降中有升,内脏按摩作用最大。
(一)调息能宁神养气
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到匀、细、深、长,可宁神养气,有利于健康。腹式呼吸或完全呼吸多用于养气。古今中外都认为肺活量大则寿命长。静功使呼吸节 律变慢,幅度增加,呼吸运动曲线平缓圆滑,这就提高了呼吸效率,表现为肺活量增加,潮气量增加,肺泡气与呼出气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曾对21例练功 者进行观测,通气量较功前平均减少26%,而潮气量增加78%;血氧饱和度由功前的97%,降至87%,功后10~20分钟才复原。这说明虽然深而慢的呼 吸使机体暂时处于低氧状态,但是由于放松和入静,使代谢水平降低,耗氧量下降,所以不会出现窒息性反应,反而刺激了骨髓造血机能,使红细胞逐渐增多,更易 耐受低氧环境。曾观测100例练功者,三个月后,红细胞平均增加了60万,血色素平均增加2克。
(二)调息能调节阴阳、调畅气血
吸为阳,呼为阴,调节呼吸的比例,就可以调节阴阳。存气闭息,可以去寒;呼出浊气,可以清热。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调息可以加强心肺和胃肠功能,改善内脏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神经的平衡,调整氧气与二氧化碳比例,有利于新陈代谢以及积蓄物质和能量。
1984年11月14日,前苏联《劳动报》刊载了《深呼吸有害健康》一文,其理由是过度换气造成血中氧和二氧化碳比例失调,由于二氧化碳大量减少,会出现 或加重各种痉挛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心绞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胃肠病等等。因为大脑、心肾等脏器平均需7%的二氧化碳,只需2%的氧,而空气中的二氧化 碳不到1%,氧却多10倍。所以专家们提出,正常呼气后尽可能长时间地屏气,以超过一分钟为优,否则说明身体适应能力很差,这与我国气功调息十分相似。可 见调息有助于调整人体的平衡,并不完全是为了吐故纳新。全苏母子健康保护研究所的教授们还发明了“低氧疗法”。接受过治疗的患者,症状均有好转,不仅消除 或减轻了病痛,而且改善了睡眠,使脉搏和血压也恢复正常。他们还做了动物实验,受过“低氧疗法”的小白鼠,对有害剌激的耐受能力强。说明“低氧疗法”能提 高动物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千金方》记载的“胎息”和“止息”法,能使人体润泽,面色光泽,耳目清明,食美力健,百病皆去,不但“疗万病大患”,而且使 人“寒暑不能侵,万虿不能毒”。这些都不是虚谈,从高山地区居民多长寿来看,胎息所造成的低氧状态,可能对健康长寿有利。胚胎学家己经证实,胎儿的整个发 育过程中,一直处于低氧状态,与海拔5000~5800米的高原缺氧环境相似,因此,用“胎息”来概括这种特殊的调息方法和气功状态,是非常恰当的。我们 只能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胎息这种比喻,绝不能把胎息说成是不用口鼻呼吸,否则会以为人们可以停止后天的呼吸,而返回到先天的内呼吸,误导初学气功者,造成 不良后果。50年前我国有的医学杂志上就报道过一些“气功病”,包括胸闷、憋气、胸膈痛、头晕头疼、幻觉以及精神失常、阳萎等等,其原因之一就是急于求 成,过于控制呼吸,造成急性缺氧。在入静较差、代谢没有降低的情况下,缺氧会导致出偏。
现代生理学知识表明,植物神经系统主宰不受意识控制的内脏活动。其中交感神经兴奋的一系列表现,正是中医所谓阳盛的表现,如血压升高、呼吸加快、代谢增强 等;副交感神经兴奋的一系列表现,正是中医所谓阴盛的表现,如血压下降、呼吸减慢、唾液分泌增加、胃肠功能加强等。前者是耗能的动员状态,后者是储能的休 息状态。吸气时呼吸中枢的兴奋广泛地向交感神经中枢扩散;而呼气时则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受抑制。早在20世纪50年代,气功生理效应研究已经证明了 气功调息可调整植物神经系统机能。在第二届世界医学气功大会上,中山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用动物实验方法,证明动物被动吸气时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呼气时则 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所以呼吸运动曲线与血管运动曲线发生相应的变化,吸气时血管收缩,呼气时血管舒张。国外还发现,在降低心率的各种方法中,调息疗法最 好,平均降低5.92次/分。当然这也与放松、入静有关。此外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浓度,不仅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而且对神经系统的兴奋和仰制也起调节作 用。这些就是吐纳法调节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的生理学基础。
上海第二结核病院报道,有36例在气功治疗前膈肌活动幅度平均为3cm,练功两个月后平均为6cm,胃也随呼吸而升降。对照组虽然也用腹式呼吸,但变化不 明显。可见调息需要循序渐进的锻炼过程。功夫较深的一例,功前膈肌活动幅度为2.5cm,练功中高达9cm。有10例膈肌活动幅度平均增加5cm。这不仅 增加了肺活量(约600~1200cl),而且是一种柔和的内脏按摩,改善了胸腔、腹腔内脏的血液循环及其功能。例如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练功后供血改 善;胃痛者,计波摄片观察到蠕动波减慢,症状同时消失;胃动力弱者,运动加强,出现有节律收缩。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麻醉兔呼吸时,其膈肌收缩力、对腹腔内 脏(肝、胆、胃等)产生明显的脉冲压力,肝脏活动度达4~6mm。阻遏膈肌的冲击压力,则胆汁分泌明显下降;同时还证明了这主要是增加了局部血液循环,使 胆汁分泌功能加强的结果。有报道静功使胆汁分泌量增加2.8 倍,而且胆红素水平较功前明显。气功提高网状内皮系统机能,增强抵抗力,也与内脏按摩改善脾脏血液循环有关。有5例入静良好者,其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了 40%,吞噬指数增加了99.3%。外周血红细胞的增多,则与按摩肝脏有关。
三、关于调身
调身的内容可概括为动、静、松、紧四个字,调身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形正、体松两方面。
(一)调身有利于入静养神
维持一种姿势和动作,必须全神贯注,可帮助意守、入静。
(二)调身能调节阴阳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刚为阳,柔为阴,可以根据自己的反应状态进行调节;通过调身之动静开合、松紧刚柔、俯仰屈伸、上下升降等等,也可以调整阴阳。
(三)调身可调畅气血
气功的三调都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调身的各种功法如导引、按摩、拍打等等,其行气活血、强筋健骨的作用不讲自明。由于卫气宣发于体表,增强了抵抗力,所以气 功有预防疾病的作用。许多人练功后,多有皮肤温暖微似汗出的感觉,还有人感到“热流”沿经脉流动,即所谓“内气运行”。这可能是反应灵敏、内感受性提高的 缘故,但初学者不要追求这种气感,以免走火入魔。
(四)调身能柔筋健骨
气血流畅,自然筋柔骨壮。各类健身运动对人体各系统的良好影响已有许多研究和报道,但是气功调身除具有一般体育运动的健身意义外,还有其特殊的作用。“用 意不用力”的训练方法,可以最少的消耗产生活跃全身机能的效果。曾以遥测心电图和红外热象图观测了16例练功一年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结果表明:快节奏的体 育运动,使心率加快了35次/分,部分病例气促胸闷,血压上升,热象图手部辉度变暗。但是作气功调身时,心率仅增加8次/分,无任何不适感,血压有不同程 度下降,热象图手部辉度变亮。这说明气功调身既不增加心脏负担,又能促进血液循环,更适合康复医疗。调整骨骼肌的松紧变化,也能影响血液循环和血液分配, 从而调整内脏功能。练松静功者,血管趋向舒张,而练站桩功者,产生血管收缩反应。练坐功者,耗氧量下降,大体相当于基础代谢水平;练卧功者,较功前静卧耗 氧量显著下降,低于基础代谢水平。唯独练站桩者,耗氧量明显增加。皮肤温度也有相应变化,均较功前明显升高,以坐功最显著,卧功次之,站桩最少。在5例7 次练静功中发现,代谢率平均较基础代谢低19%,最好的一例低37%,这与放松入静使交感神经趋向抑制有关。哈佛大学本森教授的“松弛反应疗法”类似松静 功,这不同于睡眠或静坐,所以能有效地对抗某些有害的心理——生理反应,使失调的机能恢复动态平衡,从而预防和治疗许多心身疾病。
以健身为目的的太极拳就是优美的动功。实验表明,练太极拳的一组老人,一个月后,有2/3的人唾液中抗体增加;而5000米长跑的对照组老人,有2/3的 人抗体下降,说明气功锻炼有利于提高免疫功能。不同的练功姿势也有不同的作用,观测站、坐、卧对脉搏和呼吸的影响,以站桩增加次数最多,但经过一个时期锻 炼后,频率都明显下降。不同的站式、坐式,对脉率影响也不同。检查站桩前后的血象变化,发现血色素、红细胞、白细胞都有增加,而且与运动量、时间长短有密 切关系。
(1)形正,不但是练功姿势要正确,而且行、立、坐、卧,任何时候都要讲究正确的姿势。(2)体松,各种动作不外屈伸俯仰、升降开合、转摇跑跳,这都包含阴阳原理,要刚柔相济。
总之,“三调”的有机结合,改善了神经、内分泌、循环、消化、呼吸、血液、泌尿、生殖、运动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调整了新陈代谢过程。在休息状态时,把代 谢水平降至极低;而在“紧急动员”状态时,又能迅速应急,提高了机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以及适应能力,不但使病体康复,保健延年;而且能提高人类健康素质,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特别是练习健身气功能加强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对人体的调控,往往呈双向调节效应,完善了人体巨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这是许多学者的共 识,因而使气功科学建立在牢固的现代科学基础上。
精、气、神
精、气、神在脏象学说中已有论述、本节将重点论述气的分类、生成与功能,气的运行。精、气、神是物质与生命活动的双重体现。
前面已论述过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来源于先天称为“先天之本”又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与补充,藏于肾中。精与气的关系十分密 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这种气称为元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称之谓“命门之气”。精盈则气盈,精少则气衰,“元精失则元气 不生,元阳不见”,因此练功必节房事即此道理。
气与神的关系正是“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根蒂也”的关系。气帅血,统血,鼓动着血在静脉中运行以濡养脏腑组织器官,而产生生命活动(即生神)。气的循 环运动标志着生命活动的存在,气滞则血淤,气停则血停,生命(神的活动)即将停止“气至神亦至”,气止神亦止。气盛则神旺,气衰则神病,气绝则神亡。张介 宾讲:“人之生死由乎气,”气衰则神乱。而神反过来又是气之主而御气之功,是神的作用使气才能运行,古代导引家(气功家)运神以御气,呼吸达于丹田,以至 使气流通任督之脉(通小周天),武术家能运神以御气,气聚于手臂而能劈顽石。说明以“神”能调动“气“发挥超常的功能。神悲则气消,神思则气结。
可见精、气、神三者的密切关系及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的重要意义。三者之间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然气在其中起着枢纽作用,气乱则神乱,气绝则神绝,因此练气功能祛病延年,健康长寿是有一定道理的,通过对气的控制以达到机体自我控制的常态。
(1) 气的分类与生成
人体的气分布于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因此具有不同的名称如真气、宗气、营气、卫气、元气等,分述如下。
真气:《灵枢•刺节真邪》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素问离合真邪论》曰:“真气者,经气也”。因此说真气是充满全身的正气。变称之为“大气”。
宗气:积于胸中,以司声音,呼吸,推行营卫之气。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推动肺的呼吸与血之运行。临床以手扪心胸位可感觉宗气的盛衰。此外宗气对视觉、听力、语言均有影响,所以又有称宗气为“动气”之说。
营气:营气中脾胃中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的营养物质,营气行于脉中《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营与血并行于脉中不可分割故中医常混称为“营血”。
卫气:卫气亦由水谷之气化生,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素问•痹论》讲:“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性膘悍滑疾,活动能力强,行动迅速,行于经脉之外,外达皮肤肌肉,内至胸腹脏腑,遍及全身。其功能为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元气:又称原气,由先天之精而化生,又不断地需要水谷精微来润养补充。其气通过三焦而布于全身,《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 二经之根本也,故名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历历于五脏六腑”。五脏真气、元气通畅则人即安和,能御百病。真气与元气学者认为可统一称真元 之气。
(2) 气的功能
气的功能前已论述如《难经•八难》讲“气者,人之根本也“。由于分布部位不同,功能有异,概括起来有五大方面作用。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3) 气的运行
人体的气是一种微小的物质,活动力很强,充满全身而且是不断运动的。不同的气有不同的运动形式。气的运动基本形式可概括为“升、降、出、入”。人体各个脏 器都有气的升降出入活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方式,是生命活动的表现 形式,体内按经络脏腑循行又通过肺肠与外界自然勾通以吐故纳新如肺主呼吸有宣有降;肺司呼气,肾主纳气;心火下降,肾水升腾,脾升胃降而纳水谷,泌精微、 排糟粕,气的运动标志人体生命活动的进行。如果气的运行阻滞、逆乱、升降失调、出入不利则出现一系列病变发生,如临床常见的肝气郁结、肝气横逆、胃气上 逆,脾气下陷,肺失宣降、肾不纳气、心肾不交等症候群均为气的升降出入失调而致。练气功可以保元气聚真气,控制气的运行使各种气以司其职,同时又能调达气 机完成的各项生理功能。
来源于:《中医基础》
精、神、气、血、津液
人体原生命活动是由脏腑的功能活动所决定的,这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可以用“神”来概括。而脏腑的功能活动完全依赖于精、气、血、津液等做为物质基础。精、 气、血、津液等产生于先天,在营养脏腑,保证其功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消耗,又在脏腑功能活动过程中从饮食里不断地得到滋养和补充。而神是在这些活动过 程中产生出来,又主导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
精、气、神、血、津液等各有自己的功能与特点,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各有其作用:
(1)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动的基本物质。来源于先天,依赖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和补充,藏于肾中,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化气温润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及五官九窍、四肢百骸。
(2)气:是一种微小物质及运动与功能充满全身,主司呼吸,帅血运行,化行津液,温养皮肤肌腠、五脏六腑。
(3)血:是赤色液体物质,为气之府。血按一定规律沿一定方向,循环流动于经脉之中,营养人体内外上下各部组织。
(4)津液:是人体内除血、精而外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液体物质。能变血、补精、化气,濡养脏腑经脉和皮肤肌腠,滑利关节,濡润空窍。
(5)神:是人体和人体组织的生命活动的体现,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是血气阴阳两个对立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内守则调节人体各部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维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精、神、气、血、津液等各有自己的功能,但不是各自孤立存在互不相干的,它们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被补充。其来 源于先天禀赋,又来自于后天的水谷精微,分布到不同的部位,变化为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形态与功能,而各自发挥其维持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它们之间互相 渗透、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中医学所说的脏腑、精、神、气、血、津液等绝不仅仅指现代医学所说的脏器和体液,更主要的是指功能及其内在的联系与外在生命活动的体现,即人体生理功能和 病理变化复杂反映的概括。这些脏腑与精、神、气、血、津液等机能活动实质上是整体的生命活动的体现,是有生命动态的活体的研究,决不是现代医学单纯的解剖 学、生理学、病理学、生化学等关点。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它认为脏腑的生理功能及互相间的联系是通过经络气血的活动相对平衡与协调的,机体与外界 环境也是保持对立统一的。这些协调与统一是通过脏腑和所属器官的机能活动来实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使平衡处于失衡状态而产生疾病,因此练功及用气功 治病的实质是使经络气血正常运行保持正常的平衡及调整失衡而使机体达到常态的相对平衡的生命活动状态。
来源于:《中华气功进修学院教材》
精气学说(1)
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所谓气,指一切无形,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之为“无形”。同时,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不断地运动,所以能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测知气的存在。
精气,乃气中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如《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还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可见,精气与医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列此专节予以论述。
一、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气构成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庄周在《庄子•知北游》中就明确指出:“通天下一气耳。”
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古人首先论述了天、地、水、火、日、月由气形成的经过。《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属属,故曰太始。道始于 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刘安认为在宇宙之前,天地尚未形成,整个世界处于混混沌沌的状态,名曰太始,即最初的意思。宇宙形成之后,随之气亦产生,气之轻清者,散而为天;气之重浊 者,凝而为地。刘安在同书中还说:“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生水,水气之精者为月。”可见水、火、日、月亦由气所构成。
天地之间的万物,亦由气所化生。如王充在《论衡•言毒》中所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至于由气化生万物的机理,古代哲学家多用“天地之气交感”的理论 来解释。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天之气轻清属阳,故曰“积阳为天”;地之气重浊属阴,故称“积阴为 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气和阳气交合感应于天地之间,氤氲而化生万物,故万物之化生,皆源于气。
存在于世界上的气,有两种状态:一种以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细小而分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习惯上把弥散状态的气称为气,而把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故有“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先哲格言》)之说。
(二)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通过气的运动,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称为气化。气化的表现十分复杂。如无形之气变为有质之形,有质之形化为无形之气,这种形气之间的转 化,当然属于气化。由于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故万物之变化,亦皆属气化。如动物之生、长、壮、老、己;植物之生、长、化、收、藏,无一不属气化之列。气 化,也是永不休止的。
气的运动和气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即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产生气化,如果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气化也就停止了。可以说,气的运动是气化的前提,没有气 机,就没有气化,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一切变化。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歧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歧伯曰:升已而降,降者 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矣。”
该论还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可见,变化基于气之运动。该论对气的升降出入与气化的关系,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说:“歧伯曰:不 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歧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 入,无器不有。”如上所述,动物和植物的气化,也必须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中,才能得以进行。
气构成整个世界,气的运动,进而产生变化,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罗钦顺在〈困知记〉中说:“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 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积微而著,为四时之温凉寒暑,为万物之生长收藏,为斯人之日用彝伦,为人事之成败得失……”。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气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世界的万事万物也不停地运动和变化,而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气运动变化的具体表现。
(三)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每一物体都是相对独立的,物体和物体之间似乎没有联系,其实物体与物体之间充满着气。气,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成为他们相互之间的中介。
正因为有气作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才把天、地和万物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人也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所以人和天、地、万物的变化往往是相通的,故〈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气,作为万物的中介,使万物得以相到感应。例如:磁石吸铁,乐器之共振和共鸣,日月之吸引海水而形成潮汐……等等,都是以气为中介,而相互感应的自然现象。
(四)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淮南子》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综观上述两段古人的论述,可见 人是依靠天地之精气而产生,随四时的规律而成垂的。天地之精气相合,才会产生人。人是由天地精气相合而产生的,天地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精气学说(2)
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所谓气,指一切无形,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之为“无形”。同时,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不断地运动,所以能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测知气的存在。
精气,乃气中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如《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还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可见,精气与医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列此专节予以论述。
二、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一理论渗透到了中医的每一个角落,对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都有很深的影响。以下仅列举数例,以窥其在中医学中应用之一斑。
(一)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
精气是对人体有用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之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皆有形鸸胸之物,必须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活动。如心主行血,肺司呼吸,脾主运化水谷之精微,肾司封藏先天之精气,肝主疏泄气机,胃司受纳水谷……等等生理功能活动,都是在气的推动下进行的。
(二)精气足,则生命活动正常
人出生之前,在母体中已获得了先天之精气;出生之后,通过肺吸入天之清气,由脾胃吸收水谷之精气。三气相合,经过气化,化生人体之精气。这种气推动着人体 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的生理功能活动。精气充足,则生理活动正常,生命力旺盛;若精气不足,称为气虚。推动全身或局部的生理功能活动无力,则出现全身或 局部虚弱的征象。应当使用补气法治疗,使精气充足,则诸症亦随之痊愈。
(三)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而通畅
人体气的运动和自然界一样,具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在正常情况下,升与降,出与入应当保持平衡,如果不平衡,则为病态。如升多降少,谓之气逆;升少 降多,谓之气陷……,统称气机失调。气逆,如咳嗽、气喘、嗳气、哎吐等,可用降气的方法。治疗气陷,如脱肛、内脏下垂等,则当用升提的方法。治疗其目的在 于通过治疗,以恢复气机升、降、出、入的平衡。
气运行通畅,血与津液的流动也通畅,则人体处于健康状态。若气行不畅,称为气滞,在气郁滞之处,会表现出闷、胀、痛等症状,可用行气的方法治疗。若气机郁滞日久还会引导起血瘀和津液停聚,则当用行气活血化瘀和行气化痰利湿等方法治疗。
(四)精、气、神的关系
所谓精,在中医学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1)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
(2)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既包括无形而之精气,也包括有形之精,如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等。
(3)专指肾中所藏之精,即肾精。
以上三种概念中,凡无形之精气都是气当中的一部分,如宇宙中气的精粹部分和人体中有用的无形成分,都包含于气的整体之中,而以后者也中医学的关系更密切。 凡有形之精,与气都可以互相转化,即有形之精可散而为无形之精气,无形之精气又可聚积而成有形之精,即所谓“精气互化”。
所谓神,有四种含义:
(1)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的“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也即荀况在《荀子•天论》中所 指出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淮南子•泰训篇》也说:“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 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这些“神”,都是指奥妙神奇的自然界种种运动变化及其内在规律。
(2)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和《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的“心藏神”中的神,即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者。
(3)一切生物,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中的神,乃生命力盛衰的外在表现。即在中医诊断学中,一般所指的“神气”。
(4)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这四种概念之中,后三种同中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代中医的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精、气和神,称其为人生之“三宝”,并创立“精气神学派”。在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肾中所藏之精。这种精禀报受于先天,并受后天精气之滋养而充盈。
肾精化生元气。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并且推动和调节全身的生理活动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同时,在生殖过程中,男女之精交合,则产生新的生命。故此精对于每个人本身及其种族的繁衍,都至关重要,所以必须珍惜。
这一学说中所说的气,是指肾精所化生之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三者共同组成人体的整个的精气。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此学说所指的神,是指上述神的含义中的第二和第四种,其中主要指第二种,因为第四种概念可以包含于第二种之中。即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神是由精气所化生的,《灵枢•本神》说:“气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在神形成之后,亦需得到精气的滋养,方能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所以说: 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神有统驭精气的作用。张介宾在《类经》中就明确指出:“虽神由精气而生,而神则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
综上所述,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而统驭精与气。故三者可而不可离。
精气神学说特别重视神的作用。如《养生三要•存神》中强调指出:“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若宝惜精气而不知存神,是茹其华而妄其根矣。”因为神是精气与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经络是人体客观存在的,有物质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积极探索经络的实质。它的客观存在是勿容置疑的。
从几千年的临床观察和练功人的内窥反视得到经络现象来看经络绝非现代医学解剖生理所指的神经血管系统,至今经络在无生命的尸体上尚未找到实质的结构与物 质,恰恰说明经络现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是脏腑与各器官、四肢百骸进行生命活动的信息通道。是除神经系统以外的特殊生命信息通道。现代仪器测量,体表 穴位是皮肤低电阻的点,这些皮肤低电阻的点(穴位)是按一定的通道(经络)有微量的物质在内循行。经脉与经络不同,经脉是广义的,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血管、 神经、体液调节系统。
历代医学对经络学说十分重视《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因此有“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之 说。可见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气功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研究经络理论可参阅历代著名医著,如《内经》素问•灵枢,《难经(相传扁鹊 所著)〈伤寒论〉(东汉•张仲景著)、〈针灸甲乙经〉(晋•皇谧著)、〈针灸大成〉(明•杨继州著)等。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经络包括:手足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经络的名称与循行是古代医家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对人体内外、上下、左右、脏腑器官,经络气血运行的规律总结出来的。即内为 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的原则将分布于肢体内侧(或腹部)的经脉统称阴经,将肢体分布外侧(或背部)的经脉统称阳经。阴经与脏腑的关系是属脏络腑。而 阳经与脏腑的关系是属腑络脏。
经脉之间又有交接关系和借络脉相联形成全身上下内外,脏腑肢体的网环,使气血在其中周而复始运行不已,供给组织营养运走代谢废物。对内外刺激给与应答反 应,以保持机体内部与外在环境的相对协调与统一。循环分布于肢体外侧的三条经脉分别称作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分布循行肢体内侧的三条经脉分别称作太阴 经、厥阴经、少阴经。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冠以足字,配上相应所属 的脏腑器官构成手足十二经脉。
手足十二经脉名称与分布如下: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六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是沟通连接手足十二经脉的重要体系之一,起调节疏通手足十二经脉气血偏盛或偏衰作用。
奇经八脉名称是:冲、任、督、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
手足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合称十四经脉。十四经脉上布有一定的穴位,称为十四经穴。十四经脉循行次序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 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经 气上注于肺分支连接任脉——督脉——手太阴肺经。便于记忆可用四句话概括: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详,
益以任督十四经,
依次循行规律清。
手足阴阳经脉循球方向可归纳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任脉则统管一身阴经,为诸阴经之海。督脉则总督一身之阳经,头为诸阳之会。
冲脉连接肾经与任脉、带脉、连接足少阳胆经。阴跷脉连接肾经与膀胱经,阳跷脉则与膀胱经、胆经、大肠经、肾经连接;阴维脉连接肾经、脾经、肝经、任脉;阳维脉连接膀胱胆经、小肠经、三焦经。
经络学说源于《内经》,主要论述了人体手足十经经脉的内外循行起止路线,十二经脉分别“属络”各脏腑的关系;十二经脉与脏腑的功能发生异常变化的病候(病 理过程出现的症候群)指出各条经脉穴位有主治本经病症的作用,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关系;十二经别、十五络、十二经筋的分布与作用;奇经八脉的分布情况与 功能;十二经标本,根结之间的上下、内外对应的联系及全身的穴位及依据人体骨骼部位的尺寸(骨度)作为取穴的标准,阐明人体中营气、卫气在经络内外运行分 布并受宗气推动的情况及对人体组织器官的作用。历经数千年医家不断完善充实经络学说的理论与内容,使经络学说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是气功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研究气功学必须要精通经络学说,在该理论指导下依照经气运行的时序练功,否则使经气运行逆乱不但练功不能保健反而伤害机体,破坏原有的平衡,导致出偏。本文介绍几个与气功密切相关的经络理论:
(1) 子午流注:
“子午”二字具有时辰、阴阳、方位等含义。这个概念源于《易经》是古代记时、记方位的方法。从时辰讲,一天分十二时辰、用子午分昼夜,子时为夜半,午时定 中午;一年之中子时定为农历十一月(冬至节),午时为农历五月(夏至节)。子时为阴极盛时(阴极生阳,半夜子时一阳之气生),午时为阳气极盛之时(阳极生 阴,日中阳盛一阴之气生)。从方法讲,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经指方位的南北上下,纬指东西左右)因此可以说以子午划分时间与空间论述宇宙的变化规律。
“流注”从狭义上讲(字面上讲)是指水流的过程与汇聚的情况即流动转注之意。广义讲是指宇宙万物在时空的变化(随时间的推移,万物运动变化的情况),“子 午流注”是根据宇宙日月阴阳变化的周期性规律来研究归纳万物时空同步的科学理论。用子午流注学说来认识人体经络气血运行正是“天人相应”观点的有力体现。 几千年临床实践证明人体气血运行是与自然界周期运行规律同步的。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有直接的影响,其时序是依经络循行为依据。“子午流注”理论用于经 络学说并形成针炙学中大法之一完善于金元以后,窦汉卿著《标幽赋》提出“纳支法”,徐凤《子午流注按时定穴歌》提出“纳干法”的具体推算法,是以井、荥、 俞、经、合五俞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以干支计年计月计日计时推算经气在经脉中流注(运行)的盛衰与开合。针灸临床可根据盛衰的病理表 现、开合的时间施以补泻手法以协调阴阳气血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临床子午流注针法就是这样形成的。
(2)八脉交会:
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脉具有统帅调整十二经脉气血之作用。在四肢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与八脉相通。即小肠经后溪通督脉,肺经列缺通任 脉,脾经公孙通冲脉,胆经临泣通带脉,肾经照海通阴跷,膀胱经申脉通阳跷,心包经内关通阴维、三焦经外关通阳维。这八个穴位彼此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与贯通。 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胸、胃;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 于肺系、咽喉、胸膈等,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互相结合调整气血在经脉的循行。其循行按每日时辰的干支变化而进行。
(3)周天运气法:
周天运气法是气功学中的概念,古称河车搬运功,佛家称法轮常转,道家称丹鼎铅汞,这是一种意守练功达到一定程度时自我感觉经气循经周身依次运动的现象。根据练功的程度自我感应亦不同有小周天、大周天、卯酉周天之分。
小周天:即通过练功而打通任、督二脉。使经气沿任至督周流不息。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通过胸部、颈部,到达下 唇内,上至龈交分行至两目下。任脉有“阴脉之海”之称,主管调节阴脉之气。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经 颈部,进入脑内,属脑,并由颈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其支脉络肾、贯心。任督二脉之气交通把上、中、下、前、后几个丹田连 接起来维持阴阳协调,促进气血运行,使机体环境处于自我协调平衡的稳态。这种小周天亦称子午周天。
大周天:在练功达到通小周天的基础上升到更高的境界,即全身经脉都能打通。以常规练功方式进行呼气,意守丹田,使气下沉丹田后经会阴分为两股分别沿大腿内 侧的三阴经向下运行至足心涌泉穴,再伴随吸气,从足外侧提气使气上升经腿外侧三阳经上升至会阴穴,提肛收腹使气沿督脉过“三关”遍行于背直达百会再顺两耳 前经面颊会合于舌尖,再开始呼气。这种运气方法称大周天。大周天打通标志十四经穴经气运行的畅通,气血运行畅通则脏腑功能协调平衡,机体生命活动旺盛,有 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之理,邪不可干而达到祛病延年之保健目的。
卯酉周天:卯酉周天是指上午五时至七时(卯)到下午五时至七时(酉)练功的时间与子午周天相对,是东西向的循环,与小周天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结构。意守丹田 之气,运气自下向左沿左腹阴跷、阴维脉上行至胸至左乳直上人迎入面颊经两目使气从右目下降顺经下入丹田。左旋右转一周为一卯酉周天。这种练功方法是打通阴 阳维阴阳跷奇经八脉与督任脉之气相通之法以维系十二经脉经气运行,促使经络气血的畅通以维持五脏六腑之功能。
练功亦有通带脉者,带脉束于腰中维系十四经脉。练功者不宜急于求成。能否打通各周天因人而异有人经络敏感,有人不敏感。掌握好经络学说理论熟知经络循行则练功可在高层次自我意识中体会。
来源于:《中华气功进修学院教材》
神经系统和气功锻炼
神经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导系统,也是气功锻炼的主导系统。
中国传统气功家,把人的思维、意识、语言、学习、记忆和情感活动等功能,叫作“识神”,把与生俱来的,对外环境能具有适应性、对内环境各系统各器官能进行 谐和性自动调节的本能,叫作“元神”。从解剖生理学的角度看,前者属于大脑皮质的高级机能,后者则是皮层及皮层下各级控制内脏活动的植物性神经中枢及其周 围神经的功能,这都属于神经系统的功能范畴。
通常情况下,元神养护得当,则健康佳良,会使识神发挥得更加畅快,使人有较高的才智。但识神活动不当,比如过度兴奋或疲劳,常干扰或抑制元神的功能,而使 它难以达到优化的工作状态,甚至造成功能紊乱而使人体发生疾病。象高度紧张的持续工作或七情激烈波动所诱发的高血压病、消化道溃疡等即属此类。因此无论何 派功法,在练功时都从降低识神对元神的干扰程度作为下手之处,这也就确立了神经系统在练功中的主导地位。
在气功锻炼的初级阶段,各种调身、调息、调眠、调食的具体方法,都需大脑皮层下达指令,通过神经传导路而下达效应器官进行实施。至于调心,则完全是大脑皮 层,特别是大脑额叶的纯思维操作。调心入手时所采用的意守或作念的方法,是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也就是把平时心猿意马、易放难收、杂念纷纭的识 神,先栓在一个固定的桩柱上,使它安静下来。这样就使大脑皮层的某些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而其他大部分区域则渐渐转入抑制,杂念便逐渐减少,这就是“以一念 代万念”的原理。
随着皮层抑制的进一步扩散,则意念所守的目标也逐渐模糊起来,留下的只是由意念目标诱导出来的感觉体验。如意守丹田者,只留下一个丹田处的热感;默念“松 静”二字者,只留下一个全身沉浸在松静感觉中的体验。随着皮层抑制的再扩散与加深,感觉体验的强度也逐渐减弱,就连入手时因意守或作念而兴奋起来的某些皮 层细胞,也转入了抑制,于是便进入了“恬淡虚无”、“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叫“忘心”。由调心而转入忘心,这才叫“入静”,或叫进入了“气功态”。
此时大脑各叶处于广泛的保护性抑制状态,内部分解代谢相对减少,合成代谢相对占优势,使脑内神经元得以充分地休整和恢复,从而保证其旺盛的活力。此时识神 处于最大限度的宁静状态,大脑皮层虽没有主动的思维活动,但仍接受脑干网状结构一丘脑网状系这一上行激活系统的非特异性信息的传入,而处于觉醒和警觉状 态,并不是昏沉入睡。这就是所谓的“意气具静,无无亦无,一灵独觉”。
在这种气功态下,多种实验证实,从间脑到整个脑干不但不抑制,反而表现为广泛的易化,即广泛的兴奋性增高。此时周围神经、感受器官及肌肉的兴奋性、反应性 也明显增高,使人对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刺激,都会产生灵敏、快速、准确的反应。这正是大脑皮层的思维意识活动抑制后,对皮层及皮下各级中枢的控制力下降,于 是这些中枢便进入自动调控活跃状态的表现。也就是说,此时元神已解脱了识神的羁绊而得以彻底解放,其自动调控机能和优化选择生理状态的机能,将得到充分发 挥,从而便可达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在这种功能态下,大脑皮层的思维活动虽然抑制,但皮层内在的各种信号活动,仍在不断地自动进行自我限制、修正和调整。诸如脑电活动、脑内神经化学振荡(S 系统)活动、脑心耦合系统和经络波的幅频匹配调节活动、脑内超慢振荡与自然界相应振荡的共振、相干和信息交换活动等等。这些信号活动,不受意念支配,也属 元神范畴。这些信号活动支配着大量子系统的协同活动,调动了右脑和额脑的潜在能力,并使整个大脑功能趋向于同步化、有序化和最佳化。
通过持久的气功锻炼和长期气功态下的自动调节,可以逐渐打通额叶——丘额下部——垂体系统的潜在联系,于是就改变了大脑的原有运动形式,使人对内脏活动的 主动控制成为可能。这样也就架通了识神和元神之间的桥梁,使二者的关系达到高度谐和,使二者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人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高度的才智。甚 至还可以调动或激发某些潜在机能,使人出现一些超常或特异的能力与功能。若用这些超常能力和特异功能去研究探索人体的奥秘,就有可能使人体科学的研究获得 重大进展。
由此可见,气功锻炼是以大脑主动的思维操作入手,而以神经系统活动形式的改变并进而使全身各系统功能的协调与优化结果,这就是神经系统在气功锻炼中所起主 导作用的体现。由于在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脑的研究还很不够,所以对气功锻炼中的许多生理机制还不很清楚,以上所述,谨供参考。
来源:《中华气功进修学院教材》
练 功 心 法
郭 林
人的生命源泉在丹田。丹田真气即所谓“肾间动气”,上达心肺脑海,下贯两足涌泉,先天生命由此而来,后天生命依此发育生长。丹田气充则身健声洪神强,否则 身弱声微神衰,所以历代练功家都重视培养丹田真气。人生由内因七情或外感六淫等因素干扰,损伤元气,影响经络,气血郁结,不得通其道,内气运行规律紊乱而 生种种疾病。 新气功疗法所以能治病保健,道理就在于它能调动内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推陈致新。简论如下:练功始终抓住生命源泉为枢机,从丹田呼吸开合练起,依据经 络流注时间及天地人相应开合关系,选定早晨(寅卯)乘空气清新到幽静树林水边练功,采天地精华,培自身内气。通过口鼻呼吸,推动真气下行,直达丹田涌泉。 再由意念导引促使大脑入静,并可治精神创伤。在意念活动中,做到一心不乱,以一念代万念。虽然定题、选题有种种不同,但意气均须还归生命原动力中心——丹 田,给贯通任督二脉打下基础。其次两手劳宫相对,一正一反,一开一合。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纳三焦,血归包络,互相促进,循环不息,一息相吹,如煽火 炉。呼气时中枢兴奋扩散到全身副交感神经系统,吸气时兴奋扩散到全身交感神经系统。呼吸一动,全身皆动。三个气呼吸形成上下竖圈,三个开合形成左右横圈, 一升一 降,一开一合,一纵一横,一动一静,都围绕着丹田这个焦点鼓荡周流,如地球由大气举之在太空中运行不息,是所谓“得七环中,以应无穷”了。做升降开合松静 功时,采用式子导引三段升降以导三焦之气,和三次开合以引心包之血。特别是松揉小棍双手齐转按摩内劳宫,通过包络血催气行,以腰为轴(命门所在),腰能放 松,气沉丹田,上下前后,内外左右,四面俱到,在形体升降运动中,促使意念导引大脑入静,以促进中轴线的任降督升,形成小周天的循环;同时,由心包三焦二 经气血周流带动手足十二经络形成大周天的循环。实际上是一气流通,一念入静,一心不乱而已!所谓“得其一,万事毕”。在各种步法行功中,两个脚跟互先着 地,左右轻重,虚实分明,由足而膝,松腰转头,左顾右盼的整体运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同时带动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足三阳经从头走足的升降不 息。所谓“调动二跷转天柱”,就是调动为生命根本的肾气,下升上降心肾相交,总归辅助丹田混元气一息运行而已。此即大《易》所谓“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 虑”。如上所述,各式功法共同目的在打通郁结,疏导经络循行道路,调理脏腑气血阴阳偏胜,恢复人体生理正常平衡。所谓“积精累气,全神还真”,以统治百 病,保健延年之理在此。按现代医学人体生理结构来看,两手上下反复运动,可使胸腔位置提高,增大膈肌运动,逐渐形成缓慢深长的腹式呼吸,从而加大呼吸深 度,减低内脏器官对肺心的挤压,有利于心脏的充分工作,使更多的氧气供给各个组织。同时,上肢上体的活动使血液分配发生变化,能使更多的含氧血液供给大脑 (人脑重量只占体重五十分之一,而脑的用氧量占全身四分之一。人体由于直立行走因素,上体和大脑较易缺乏血液和氧气供用)。练升降开合式时,两手交替反复 升降,动作圆软,意念平远,有利于心肺的循环,所谓“薪尽火传”、“吐故纳新”,特别有利清醒头脑。另外,做升降开合式时,膈肌幅度加大,如压轧板下压, 可以按摩腹腔中脾胃肝胆大小肠肾膀胱等脏腑活动,如是反复升降压轧,促进气血鼓荡,可以刮垢磨光,推陈致新,使身体各部回流入心的血液加快。所以在练功 时,常常感觉到肠鸣辘轳,谷道水道立即舒畅通利。多年来,各种慢性的广大患者在练功实践中,到一定阶段都感觉有气流从手足向肘膝放射,沿经络循行路线出 现,甚至产生如电流的冲劲和钻劲、热力和旋转力,通透细胞组织间隙。针灸外力刺激经穴得气只是刹那间作用,练功开发体内潜力有持久作用。《内经》云“治病 必求于本”,练气功能调动内气,可说是治疗疾病唯一的根本措施。这种气是什么东西呢?国内外对气功的研究证明:气功之气是有物质基础的,并往往因人因功种 而异,或者是红外信息,或者是静电与磁场信息,或者是微粒流信息,说法不一,尚待深入研究。新气功的重要诀窍在“圆、软、远”三字。“圆”字关系到自然物 理圆周运动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对立统一;“软”字指点出大《易》哲学刚健柔和的中正美妙;“远”字显示出老庄及《内经》养生的虚静境界,把小我和大我融为一 体。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直通哲学。《内经》把保养真气、精神内守列为首位。这些精华微妙的道理非此文短言可尽了。在广大群众练功治好疾病的基础上,若有条 件开展科学研究,有所突破,将推动生命科学前进,在医学领域放出光辉。
(此文发表在气功杂志1980年创刊号)
浅悟《练功心法》中的动与静
《抗争》第6期刊载了郭林老师《练功心法》,此文虽字不足两千,但新气功的功理从大易、老庄到现代医学,其博大精深可见一斑,根据本人肤浅的理解,就领悟动和静谈点感受。
《练功心法》道:“在各种步法行功中,两个脚跟互先着地,左右轻重,虚实分明,由足而膝,松腰转头,左顾右盼的整体运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这段阐述,表述了新气功行功的全部内涵。新气功是一套行功为主的抗癌功法,它以动为主,动中求静。在练各式行功时,高跷脚尖,两膝微弯,不走八字,双手导 引回丹田,都是为了使四肢的肌肉,前、后、左、右、内、外全部动起来,由于肌肉在放松条件下有节律地张弛收缩,使血管神经都得以调动,从而加速了血液循环 和淋巴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吸吸呼,迈小步,很有利于腰部的放松,突出表现了以动求静的功法内涵。高跷脚尖,上下起伏,左右转腰转头,可使脊柱有规律地上 下左右运动,从而调动了脊髓发出的31对脊神经和内脏神经,这种松静状态下的良性刺激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之保持相对平衡。由于新气功行功是在意静 形松条件下采用风呼吸的方法,由于意静形松可导致交感神经的抑制,进而使肺泡表面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大大增加了有效呼吸面积,从而获得大量氧气并排除二 氧化碳,所以郭林老师总是强调练功时要做到松静自然。
在实践中,动和静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它们是对立的统一。练功时认真做好预备功,按郭林老师的要求还要做好预备功的预备功,就是 要选好场地等各种功前准备,在练功初期最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练功场地,因为“熟视无睹”会非常有利于练功时入静。那么,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入静了呢?郭老师 曾经在回答怎样练好自然行功时说的“使自己完全融化在大自然之中”的表述是最妙不过了!功间的静静休息也是功法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由于二氧化碳的扩 散速度比氧气扩散速度快,因此风呼吸法行功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降低,这种有一定限度的降低而造成的碱性环境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但如果超过限度就 会造成碱中毒,产生头晕、乏力、胸闷,而功间休息就是使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所回升,尤其是特快功,规定只练20分钟,功间休息20分钟。
总而言之,阳主动,阴主静,自然界万物正是在阴阳交替动静之中生生不息地发展。早阳气升发之时,宜练动功为主;晚阴气降至之时要以静功为主,所以郭林老师 在辨证施功中始终贯穿因病、因人而宜的原则。只要真正把握新气功的动和静,就一定能进入较高层次的气功态,机体会产生大量“内气”,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水到 渠成如愿以偿的。
郭林老师谈预备功与收功
一、 预备功 目的:给内气的产生和运行创造条件。只有松静下来,内气才能产生,松静得越好,内气产生得越多。新气功从始至终贯穿着两句话;导体令柔(松),引气令和 (和)。 1、 生活预备功:即练功前要求思想意识、情绪要平静下来。注意:勿吃太饱;勿吃剌激性食物(生葱、辣、酒);勿激烈活动(如刚放下自行车就练功);勿情绪激 动。要求练功前逍遥漫步,心平气和,全身放松,为松静站立做准备。 2、 松静站立: 目的要求:脑子平静下来,全身松下来。(1)情绪乐观—心畅神逸;(2)思想开朗别犯小心眼;(3)松静自然—全身筋骨皮、肌肉、关节放松;(4)从容不 迫—无紧张。只有松得透,静得深,,人气才能多,效果才好。如静不下来,可默念30个数字,道家讲3是基数(天、地、人),故须来3的倍数(30、60、 90)。不行 再来一次,如还不行就别练,不能带着杂念练功。大脑是肌体的总指挥部,只有大脑入静,大脑皮层才能得到充分休息和调整全身各系统的器官才能起到良好的保护 作用,从而打断病理的惰性的恶性循环,为良好的自我修复、自我建设创造条件。 3、 中丹田三呼吸:目的:给呼吸中枢创造条件反射,促使大脑逐渐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使之得到休息和调整,大脑皮层休息好,调节好各方面机能就会有条不紊。全 身各部的正常运作全靠大脑的指挥。大脑皮层调整最佳状态,可以有序有指挥各部,就能改善体内的异常状态,达到治病的目的。4、 中丹田三开合:主要作用:全身肌肉松弛,关节松开,调整内气沿着正常轨道运行。二、 收功 目的:把气收回(元气归身,玉液还丹)丹田——气化——到脏腑。元气调动出来以后,用以治病,最后不能让气跑掉,必须收回丹田,气化五脏六腑,增加脏腑的 功能,提高免疫力,所以要把功收好。 知觉越敏感功效差。追忆—即思想考虑过去,现在将来,越追越深的追想,比回忆更厉害,兴奋也不行。 做法:癌症用呼吸导引,转到意念导引。练功时风呼吸导引,收功时意念转到丹田就行,不必守,元气就归身了。有口水分三口咽下,到达丹田(意念到那儿气到那 儿,所以不能想病灶与丹田)。
郭林老师的话(选录)
“预备功象选种子播种,练功象管理庄稼成长,收功象收割,要颗粒归仓。”
“因为胸前任脉到‘承浆穴’,督脉到‘龈交穴’就不走了,舌舐上腭就可以接通。”
“微收下额,‘天柱’就松了。” “只有松腰,才有气沉‘丹田’。
用劲是练功的敌人。只有腰软,气才能透下去。腰部不松,阳经下不去阴经上不来。所谓开动气机,就是要开‘命门’。‘命门’就像象机器上的总电门和开关一样。”
“心安神静”,才能达到圆、软、远;神经放松才能吸氧吸透,使全身的汗毛孔都能吸氧,达到‘导体令柔、引气令和;与天地合一。”
“双手放‘肾俞’,气机运行得更好。”定步功要做得:轻轻飘飘,荡荡漾漾,若沉若浮,逍遥自在!象雨中行,云中走一样。
头部按摩如没时间做,可早上在床上坐着,作一个简单的按摩:女士右脚对准左脚的‘承山’,用剑指作‘印堂’正、反18转按摩,再三按三呼吸,或再往下按摩 鼻上诸穴,接通任督二脉。如:两眉之间通肺;两眼之间通心;下一指处通肝;再下一指处通肾;再下一指处通会阴。可根据自己的病需要点按穴位,如:心脏病点 两眼之间,会阴病点鼻尖处。
练慢步行功要遵守选题、守题的原则:  (1) 选题:选近不选远;选静不选动;选圆不选尖;选体外不选体内。 而且要辩病选题、选颜色:如心脏、小肠病选粉红色、绛红色:如玫瑰花;肝、胆、眼病选绿色:如苹果、松树;脾、胃病选黄色:如黄菊花。肺、大肠、鼻、皮病 选白色:如雪花、白玉兰、静静的白云;肾、膀胱、耳病选黑色,如黑牡丹、小孩的黑眼睛。  (2)守题:一聚一散,似守非守,若有若无。 不盯、不追、不抓。